《桃姐》是一个标记,一部剧情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电影横扫各地影评,视得奖为草芥,票房也取得不错收益。这部叫座又叫好的电影,没有迭荡起伏的内容,没有影音震撼的视觉效果,没有动辄过亿的天价制作费,没有众多大牌明星的加盟,却成为影坛黑马,好评如潮。
纵观整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叫桃姐的女人,给另外一家人当了六十多年的佣人,老了进了养老院。她从小服侍大的少爷,开始转过来照顾她,表面平淡无奇却蕴藏着最大的亮点——阐述的是每一个人的“身边的事”,贴近生活,贴近情感,贴近现实,走亲民路线,化平淡为神奇,直击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愫,最终获得共鸣与认同。
这部电影让我不由将其与品牌相联系,品牌定位就像电影的内容与情节,而品牌的市场效应则像电影的市场与口碑效果。放眼时下众多品牌,在品牌定位方面百花齐放、花样层出不穷,但有些硬性诉求有余柔性诉求不足、有些过份追求历史积淀感、有些急于求成滥用资源、有些将重心放在概念炒作之上、有些浮夸虚华不着边际……,而一些看似诉求平淡却能引发消费者强烈心灵震撼的品牌,才真正做到了“四两拨千斤”,于细微之处传播品牌核心诉求,达到神形合一的市场效果。如百事可乐的“带乐带回家”系列广告,方正金融的“正在你身边”系列广告,都是如出一辙,将人们身边看似平常无非的故事情感化,令“催泪弹”效果无限放大,在不知不觉中弱化商业诉求,使隐藏式宣传推广模式不断强化不可限量的品牌人格化作用。
人格化,就是要在所有相关的品牌宣传推广运用手段中,将品牌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魅力和情感影响力的人性化品牌符号,让每一位目标消费者身临其境般地“对号入座”,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品牌黏性,产生由然而生的情感磁场效应,触动心灵共识,促进价值认可。品牌人格化就是魔术师手中的魔棒,瞬间起到奇妙的魔幻作用,引爆深藏在目标消费者心智中固有的无法准确表达的情感主张,使他们自动成为品牌人格化的一员,与品牌共成一体,持续关注,长期互动,共同成长。
品牌人格化,也是整合营销3.0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更加遵循这个时代以消费者内心需求为主导的显著特点,而不再像以往单纯追求对消费者进行信息轰炸,而是以传播手段、诉求内容、互动手段的创新去获得目标消费者的主动认知与接纳。 (来源:博锐管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