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进入中国市场长达30年的三洋品牌而言,许多人的印象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当目前很多家庭还在使用这个品牌的产品之时,一场从2008年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日系品牌兼并大戏将告一段落。位于日本大阪府守口市三洋电机总部大楼外的“SANYO”标志已经被拆除。从2012年1月开始,松下与三洋已开展重组与整合工作,4月起三洋品牌将不复存在。就这两家公司来说,迅速整合品牌,减少人手和开支也许是双方最好的选择。事实证明,当老品牌失去动力后必然会被历史淘汰,而淡出用户视线则是早晚的事。但就具体产品线来说,我国的海尔集团已经将三洋的洗衣机和冰箱产品线全部收购。
回顾三洋60多年的历史,曾作为日本开拓海外市场先锋力量的三洋,如今已是暮气西沉。有人说三洋是因为患了“中国病”才落得这步田地,也有人说是三洋没能赶上世界的变化所以被无情的淘汰了。而一手创立三洋的井植家族面对公司经营的困境,最终无奈的放弃了手中权力,转身离去。
与此同时,索尼在完成了对合资公司索尼爱立信的股份收购后,也确认于2012年放弃“索爱”品牌。与三洋品牌退市牵扯到多个中国合作伙伴不同,索爱的退市则相对简单。 此外,近年来在中国家电市场上,欧美的伊莱克斯、飞利浦,日本的日立、东芝、先锋,韩国的现代、京瓷等外资品牌均不同程度遭遇了因市场业绩低迷引发的品牌影响力下滑状况。
本土“重塑”风起云涌
随着中国市场的一步步开放,在中国等新兴地区低成本制造业和美国等技术优势企业的双重夹击下,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家电业遇到了严重麻烦。日本家电的特殊产业格局意味着三洋品牌的消亡不只是代表了企业自身的没落,也预示着日本白色家电整体的衰退。尽管目前在某些方面仍具备一定的国际领先优势,但如何快速提供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将是日本家电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至少,目前的日本家电业已失去了昔日那种“风景这边独好”的自信和实力。发展到如今,全球白电市场份额基本由海尔、三星等中韩企业所占有。
通过收购,美的已经成功占领埃及、巴西、阿根廷和智力四国空调市场的竞争主动权。收购三洋部分白电业务后,海尔也将在全球化品牌战略中再下一城,夯实了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同时也给国内其他家电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与外资企业的并购整合,选择品牌退市不同,近年来国内家电企业的并购与扩张正在上演新一轮的“多品牌”角逐戏法。美的、海信、长虹等国内企业对荣事达、小天鹅、华凌、科龙、美菱、华意等企业的并购,也造就了一家企业拥有多个品牌的热闹景象。通过并购,不断夯实自身基础,提升自己的实力,在中国乃至全球家电市场展开博弈。
整合警惕“自有品牌”流失
对于国内家电企业而言,虽然并购或被强势家电企业收购能够获得大量的产业资本以及外来技术支持,达到提升企业市场规模的目标,但是需要警惕自有品牌的逐渐流失。有专家指出,国内家电企业如果不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仅靠引入资本、出售资产的办法来提升市场售卖力,并不靠谱,难免有些短视,而从长远来看,对自己的品牌来说则更是无形的杀伤。对国内家电企业而言,若是单纯将眼光放在与外资合作,引入资本,并想一劳永逸,此种做法显然是片面幼稚的,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依托全球小家电制造中心的优势,快速构建起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在内的完善的后台创新体系,形成在技术标准、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并对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制造、服务等整个产业链进行全面升级。有了这个体系与技术标准,中国家电企业才能真正拥有与外资企业角力的资本,否则,只能是高谈阔论,纸上谈兵。
当然,针对企业本身的并购与被并购,品牌的淡化与强化,这些都是取决于企业并购后的发展策略,不能因为品牌的淡化而全盘否定外资并购,也不能因为并购后出现的大好前景而全面赞同,而是要顺应形势而为之。与松下电器放弃三洋品牌,认为“其品牌知名度缺乏后劲、品牌价值开始衰退”不同,当前刚完成了自身发展第一桶金积累的中国家电企业,在完成了产品的多元化扩张后,更是充满着对于品牌多元化扩张的冲动,一些比较年轻的品牌甚至还存在被重新塑造和充实的空间。
全球并购潮下的“挑战与机遇”
欧美国家、日本到目前为止在制造和流通领域已经在逐渐走下坡路了,但是国外的企业在标准、核心零部件制造、研发这方面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日本以松下、东芝、日立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巨头正在剥离的业务,是利润低而且竞争激烈的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它们正在向重工业、能源、交通乃至新能源这些利润更高,进入资金和技术门槛更高的商用领域转型。
中国的家电企业还处在发展、培养、成长期,但日本家电业遭遇的危机在中国家电行业的表现也是淋漓尽致,重复投资,常年来持续不断的价格战,产品以及技术升级换代慢,并且随着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扶持政策的终结,诟病较多的政策缝隙已让中国家电制造商开始变得懒惰起来。中国家电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主品牌,企业发展扩张过度,依赖规模化增长的驱动与行业发展开始步入漫长甚至下滑通道的趋势渐现。与此同时,快速的资本并购所带来的企业品牌数量增加与在全球一体化竞争中遭遇的品牌影响力减弱的尴尬窘境尽显。
不过回过头来看,与外资企业完成了企业并购重组不同,在品牌集中度低、品牌认知度并不高的中国家电行业,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不会造成品牌退市,相反一些曾经的大势已去的“大牌”还会被重新激活甚至出现再现辉煌的局面,随后成为企业继多元化业务扩张后的多品牌运营新方向。此外,一些被并购的品牌当前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细分市场竞争的重要平台。笔者认为,国产家电企业为了共享国内市场,应当形成以主品牌为主,其他的品牌为次,通过完全或不完全、紧密或松散的合纵连横、协同竞争的方式捆绑在一起,不断提升竞争力。
中国家电业多年来形成了“先大后强”的发展路径,危机到来时,先找到足以御寒的棉衣和能量持续的现金和市场,然后要主动出击、积极行动,朝阳光温暖的地方前进。从大规模制造到多品牌运营,商业运营的逻辑是相通的,企业在品牌投入上也是有回报的。而当国内家电行业品牌步入成熟期后将会面临着从资产、人员整合向品牌、系统资源整合的跨越。 (来源:博锐管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