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营销咨询人员而言,读懂中国市场、服务中国客户,也许是看得见的伟业。唉,表面风光的咨询业,背后往往是汗水与苦水。同行的叹息,叶敦明时常听闻:营销咨询这碗饭,越来越难吃。客户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日渐成熟,市场营销的手段愈加透明化,工具和知识随处可得,消费者或者客户需求的多变,简直把营销咨询人员逼到了一个狭窄的角落,打出去的多半是空拳,自己累的晕天黑地的,客户那端却丝毫没有感觉。
遇到挑战的营销咨询人员,往往有两种极端的态度:得过且过、逆水行舟。得过且过的主儿,没什么可说的,他们只是把营销咨询当成一个岗位、一份工作,用过去的积累换取今天的三两个铜板,用未来的幸福对赌小富即安的今天。而逆水行舟者,以超越咨询界“微薄”收入的超级热情与超然态度,在“三业”方面勤加修为,力图打通专业、职业与事业的顺畅通道,拿业绩说话、用智慧赚钱、以责任励己,应该是中国式营销咨询从业者的未来所在。
专业,是吃饭的本钱。从业3年之后,算是一个熟手,可以独挡一面。由于开发与服务客户的双重压力,不少咨询师就会处在应对的状态。客户要什么,自己想办法给什么,自己的专业修为就开始疏忽了。再过2年转身看,除了一长串客户服务清单和祥林嫂式的故事,智慧却积累的很少。叶敦明认为:营销咨询这个行当,有点像中医,人生的前半段是靠专业、时间、体力,而后半段发力的却是人性的智慧。大成者,成大器,爆炒与煎炸的速成,不如小火炖汤的透彻。
咨询专业如同演戏,台上出彩的三分钟,台下苦练的十年功。三分钟的震撼力,如同火山爆发,是板块运动能量的经久蓄积,更是找到火山口之后的一发不可收拾。若是迷恋于客户面前的孔雀开屏,把瞬间的美丽当成了永恒,从而忽视了平日的专业积累,专业不够就只能是技巧凑了。日本人爱樱花,怒放的灿烂转瞬即逝,生命无常促使人们更热爱活着的当下。而中国人则爱梅花、菊花,在不该绽放的季节,我们傲然地笑对萧瑟大地,热爱生活就需要更好地活下去,而且活出风采来。中国的营销咨询人员,在面对愈加困难的咨询环境,何不顶风斗雪竞风流呢?
专业,应该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厚积薄发是前提。可是,不要迷恋专业。因为咨询、培训这种服务性行业,人与人之间的感觉很重要:信任、敬佩、喜爱、共鸣。优秀的客户企业,是不会把自己的命运跟一个专业狂对赌的。他们喜欢情投意合、相互促进的导师。越是跟大企业的高层打交道,就会发现价值观认同的美妙。叶敦明觉得:营销咨询,说到底,就是企业高层把企业托付给自己信任的人,虽没有桃园三结义的顶天立地,也起码有患难与共的众志成城。
专业,或许与天资、教育、经历相关度较高,是初级咨询师通往高级咨询师的分水岭。过了专业的“鬼门关”之后,专业就不那么重要了,至少,在营销咨询师的成功方程式中,它的权重明显降低了。借用何慕老师的一句名言:专业是狗屎,没有专业就连狗屎都不如。专业之后是啥呢?
专业之后,就是职业。说句刻薄的话,我们国内有不少好的专业人才,可职业化程度远不如欧美。什么是职业化?爱岗敬业,是本分;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是情分;一种善意的、正面的“拯救”心态,是缘分;在成就别人过程中成就自己,是福分。职业化,承载咨询行业的核心价值。可现实呢?咨询师也许是最散漫的一群人。
他们不少人,缺少实业界持之以恒的心态,也很难发现创业者负重前行的坚毅。像是追逐花朵的蝴蝶,游戏于花丛间,不属于任何一朵花。忠诚的缺失,很难享受到平台的长期价值,靠自己的一点本事游走江湖,猛虎也难敌群狼呀。
而事业,则是营销咨询师的最终归宿。正如联纵智达的何慕老师所说:好的咨询公司,是医学院。在课堂上谆谆教诲的,是教授;带着学生走进手术台的,是药到病除的医生。两种角色的自如切换,成就的是更为开阔的天空。“写、想、说”三项全能的营销咨询师,年纪稍长,既可以做高端培训师,也可以做企业老板的私人顾问,更可以带领一个事业部继续笑傲营销江湖。但凡能持续收益、超越个人一己之力的,都应该算是事业。叶敦明认为,能为自己创平台的营销咨询师,就能处理好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学会在公司现有平台上创业,谁说不是在经营事业呢?
营销咨询是实战的,从参谋长到司令员,也是一种事业机会。比如,自己,或者一个团队,融入并成就客户企业的新兴业务(营销托管、终端或渠道投资、新业务板块的入伙等),把自己从局外人变成局内的股东甚至老板,智业照样能成就一番实业。
营销咨询这条路,走了三年就萌生退意的,也许错在专业至上的态度,汹涌澎湃的中国营销大潮,轻易地打翻了专业的一叶扁舟。能够走上十年、八年,仍然心无旁骛的,职业化程度算是很高了,离悟道的境界也就不远了。干了十五年、二十年之后,还能不断迸发出激情、创意的营销咨询师,一定会把生命的价值与咨询的事业融为一体。享受工作、诚待客户、造福社会的心思,不自觉地占据了上风。有了事业的人,心是与一群人澎湃的,再艰难的道路,都会有别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