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网-人力资源】电影《天下无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创业指导专家邓宝山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已经是大势所趋。”
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在中国两大制造业中心珠三角和长三角,劳动力成本上涨了20%至25%,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12%。
2013年,企业薪酬继续上涨,人力成本也随之攀升。
中山市民强电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泽民称,该企业的员工平均月工资是3000元,在行业中属于较高水平,“人工成本在成本中占的比例最大。”
和常泽民一样,很多小微企业都感受到了“人”和“人才”的昂贵。
社保费又要涨了
5月3日,记者在济南采访时了解到,济南市已被正式确定为山东省唯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
然而,对小微企业的经营者来说,这并非利好。
来自济南市社会保险事业局的数据显示,济南市2012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349元,2013缴费年度(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社会保险费月缴费基数的下限为2010元,上限为10047元。
根据相关规定,社会保险费按工资总额核定缴费基数。参保职工应发工资低于统筹地区社会平均工资60%的,以统筹地区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高于统筹地区社会平均工资300%的,300%以上部分不作缴费基数。
“今年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要根据新的社会平均工资来缴纳,这意味着社保的各类缴费又要增加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即使按照最低标准,即社会平均工资的60%缴纳,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山东省济南和正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孙志峰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说,“粗略计算了一下,企业为每一位员工至少要每月多交30元。”
青岛市也在最近公布了2012年度青岛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每月3117元。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正在按此数据调整相应的程序,并自2013年1月使用新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补缴社保费差额。
“每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数据一出来,我就害怕,职工的社保费真要缴不起了。”青岛某公司负责人姜女士说,公司现有员工接近300人,每个月社保缴费不是小数目,每次社会平均工资一涨,缴费就得跟着往上涨,确实很有压力。
姜女士说,今年按3117元的60%来缴,这就是最低标准了,工伤也按最低0.7%的标准,一名员工5项保险费缴齐了需要574元,而去年,差不多502元就够了。
员工涨薪悲喜剧
在中国,工资上涨是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在北京中关村工作的白领马照宁直言,日复一日上班,最盼涨工资。物价房价一路飙升,月薪却几年如一日。生活成本一直在走高,不涨工资难以生存,2013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涨工资。
孙志峰感叹,员工提升幸福感,涨工资仍是第一诉求。创业7年来,每年都为员工涨工资,自己的工资却一直是原地踏步。对此,孙志峰并无怨言。
孙志峰直言:“这些员工多数是销售和技术方面的高手,公司需要留住他们。”
聚鑫农副产品加工公司董事长张建民说,2008年企业员工的月工资为800元,而现在已经涨到2500元。他说:“仅去年一年就涨了300元。”
据记者了解,中山金上机器有限公司员工的工资上涨超过了1/3。在负责人李岩看来,增加的支出是值得的,“要让员工看到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与企业共发展。”
南都联合人才机构对中山全市200多家企业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企业的用工成本相比去年增加10%,甚至有部分企业上涨30%以上。
然而,不断增长的中国工人工资却令一些外资企业担心,劳动力成本升高将迫使他们迁出中国。
今年3月,记者在深圳采访时发现,过去两年,利华成衣集团在中国的员工数量减少了1/3。曾经为利华成衣集团的客户生产衬衫的缝纫机被冷落在角落里,布满灰尘,车间内冷冷清清,工人数量还在减少。4月份,这家公司开始在越南的工厂为日本零售连锁企业优衣库生产服装。利华成衣负责人告诉记者,10年来,中国员工的工资水平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现在公司在中国已经没法盈利了。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文跃然称,很多企业面对员工工资上涨显得有点害怕、恐惧和束手无策。其实,30年来,美国工资一直在上涨,其经济没有因工资上涨而崩溃,反而越来越强劲。他认为,工资上涨应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正能量。
人才培训为谁做嫁衣
据孙志峰解释:“公司之所以取名“和正”,意味着公司的宗旨是:和谐共赢,正直取信。”和正网络在创业之初,就不曾把员工看作赚钱的工具。同时,建立了员工培训机制。
孙志峰简单列出了一个人才培养的基本费用单:
培养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培训费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当然还需购买大量的书籍;培养一名出色的销售人员,出差费和交通费是必须的;培养一名熟练的设备操作技工,能源的费用也是要支出的。
“人才培养背后更可怕的是不可预知的风险承担费。”孙志峰坦言,第一可怕的是,投入了大笔培养费用,不知是否能够培养出人才;第二可怕的是,人才是否能留得住。
“7年来,我在培养人才上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损失惨重。”孙志峰说,有人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对我讲:“孙总,对不起,我要出去闯荡几年再回来。”
孙志峰说:“其实,大家都明白,他的内疚就是当时的那一刹那。公司为他支付的培养费就此泡汤了。”
一家广东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曾告诉记者,3年前,该公司招聘了30多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他们安排了一个月的培训,从心态转换到职业技能训练;从室内培训到户外拓展,还安排了现场参观等活动。这些新员工在培训期间没有做任何工作,却照样拿工资;同时,公司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来培训和管理他们。但一年后,只剩下了6个人还在公司任职。企业成了“先就业,后择业”的临时跳板,而我们不知是在为谁培养人才。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需要的人员,可投入的培训费用却为跳槽的员工做了嫁衣,甚至为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