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网-人力资源】全球化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商业环境的不确定也在动荡中放大,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机会和资金往往不是问题,人才才是制约企业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言:没有对的人,就没有对的战略。
人才很重要,但全球的人才供应形势却不容乐观。DDI(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和EIU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最新的联合调查显示:来自欧洲、北美、亚洲和澳洲的412名企业领导中,六成的高管担心自己的人才储备满足不了业务发展的需要。
“失血”的在华企业
实际上,相比欧美成熟市场,中国市场的人才储备问题更为严重。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中国2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全球的眼光,在华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日趋旺盛。一方面,在华企业的业务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扩张的业务要求更多的优秀人才走上关键岗位,而跨国企业人才本地化政策的执行,也使得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市场上高素质的人才,远远不足以满足当前企业的需要。而人才市场的供不应求,则导致了人才的争夺战和人才的高流失率,个别企业的关键员工流失率甚至高达70%。
面对人才困境,许多中国企业的CEO常常感慨:“干部用时方恨少。”很多企业在人才的投资上过于短视,将太多的精力投注到业务经营层面上,而忽视了人才的培养,当他们雄心勃勃地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常常会尴尬地发现:自己的中高级经理虽然对组织抱有很高的忠诚度,执行力也不错,但就是缺乏更高层次的战略思维和领导能力,不堪大任。
空降兵的局限
当然,面对商机和人才供应链断裂的矛盾,引进空降兵为组织输血,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但这个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它可能耗资高昂,短期内还未必能物色到合适的人选。而且,即便找到了符合标准的外部人才,空降兵的引入也可能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空降兵未能成功融入企业,不能发挥期望的功效;二是打击内部员工的士气。
空降兵在原来企业的成功,不仅由于其出色的专业能力,也和原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息息相关。离开了原来的平台,空降兵是否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就是个未知数。而对于内部员工来说,企业高薪引进空降兵的举措,挤压了他们内部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积极性就有可能受到较大的打击,不利于内部人才的激励和保留。空降兵也许可以为企业暂解燃眉之急,但如果企业自身缺乏健康的造血机制而严重依赖输血,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是岌岌可危的。
求诸己:人才培养的定位不足
许多企业也意识到,求诸人,不若求诸己,人才培养也的确作为一项“千秋功业”被它们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没有系统化、机制化的流程保证,组织中的“人治”色彩太浓厚,企业非但没有缓解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还产生了“马屁文化”和囤积人才的“山头主义”,不利于凝聚士气。例如,人才的任用和选拔过多地依赖主管的主观判断,这就造成了员工惟命是从和讨好上级的心态;而组织内部缺乏跨部门合作的气氛、各自为政,也容易阻碍人才的跨部门流动与成长,不利于组织整体绩效的增长。
人才培养的不到位,可能会让一些有潜力的人才流失,他们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无法在现有的组织内充分施展;也可能会造成组织内的既有人才由于“拔苗助长”而夭折,这些较有能力的人才被不断地委以重任,而没有得到循序渐进的管理培训,最终不堪重荷。
此外,人才培养缺少高层领导的实质性重视,而只是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也是造成人才管理流于形式化和浅薄化的重要原因。许多企业高层领导在抱怨人力资源部门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力时,也许应该揽镜自照,看看自己对于人才管理倾注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市场波动加剧、业务发展惊人、人才供应短缺和流失率高企......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同时医治组织内“青黄不接”、“拔苗助长”、“马屁文化”、“山头主义”等顽疾,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来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对21家人才培养最佳实践企业的研究,我们认为,最成功的人才培养战略包含五个环节,并提炼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框架(见图)。
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推动
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是否重视并持续地投入资源,他们对人才培养的态度以及实质性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到中层经理们的态度和行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适需的人才?建立什么样的人才管理文化?高层领导的直接参与对这些问题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最佳实践企业的领导层都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关键任务之一。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可传授观点(teachable point of view) 这些领导基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工作经验,通过自我反思,总结了一套自己深信不疑的、有关企业成功所必需的人才特质的可传授观点。例如,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认为高级主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在这个“可传授观点”的要求下,联想的高级主管将30%的时间用于人才管理,并通过“咖啡时间”与经理们沟通,通过“午餐会”与员工共餐,更多地了解人才;资深经理担任内部培训讲师;直线经理在日常工作中指导下属,帮助他们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并为提升他们的能力创造机会。
时间和精力的直接投入 领导层不仅要提出“可传授观点”,还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推动人才培养。例如,参与评估和选拔人才,担任内部讲师给人才授课,在实际工作中辅导人才,定期回顾人才培养的进展,并不断改进人才培养的绩效。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许多企业的领导却经常言行不一。DDI和EUI的那个调查还表明:尽管超过八成的企业领导人乐于承认人才管理是第一要务,但只有五分之一的领导人承认他们在该方面花费了时间,只有十分之一的领导人会定期回顾人才管理的进展。
人才选拔机制
基于领导者的“可传授观点”,企业可根据各层级的要求,开发出系统的能力模型,明确各层级主管所需的专业能力、核心能力或特质。能力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系统地选拔和培养不同层级的人才,而不是依靠各层级主管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去遴选和培养人才。
客观清晰的标准是选拔人才的基础,它决定了未来领导人才的素质;透明和客观的流程则确保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两者相结合,可以防止因主管主观臆断而导致的“马屁文化”,让员工感到企业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
最佳实践的企业在高潜力人才的选拔标准和流程上有以下共同点:
领导层积极参与人才选拔 最高领导层清晰地传达企业成功所需要的人才,并积极参与人才的面试,定期回顾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进展情况。
能力要求和业务需求相一致 将企业战略分解为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开发相应的领导力模型和适应不同职能领域的专业能力模型,根据企业成功所需的关键能力制定招聘的流程和选拔标准。在该环节,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切忌贪多求全。帝斯曼就很灵活,公司有15项全球能力,但只要求各地分支机构根据当地和个人的需求选取3~6个能力。对于有潜力跨事业部工作的经理后备人才,才会要求对15个能力都进行评估。
选拔标准包括业绩和潜力 有些人才业绩显赫,但未必适合更高的职位;而有些人才的潜力也许在现有的职位上还反映不出来。因此,除了看业绩,潜力的评估也很重要。但不管评估潜力的标准是什么,企业内部要达成共识,对潜力有清楚的定义,这样评估才有明确的标准,人才也有明晰的努力方向。而且一旦确定了标准,就不要在中途任意更改,以免有失公平。
评估工具多样,标准以数据说话 为了避免主观随意和“马屁文化”,最佳实践企业通常运用多种基于事实的评估手段,如回顾过去2~3年的业绩表现、360°反馈、评估中心等。这样多角度的评估方式客观全面,便于领导层了解人才的潜力,也便于人才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跨部门、跨事业部地比较人才 不同的评估者有不同的评估视角。如果一个部门的主管在企业内位高权重,或者人才选拔的尺度较为宽松,就容易导致该部门的员工比其他部门的员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造成整个企业层面人才选拔和发展的不公正。IBM采用集体评议的方式,不同部门的经理一起用相同的标准对他们部门的员工绩效和潜力进行评估,这样可以对人才的表现提出更全面的意见。通过这样的层层选拔,避免了部门之间对标准把握不一造成的不公平现象。
定期审议人才库中的人才 企业的选拔体系要有灵活性,人才库要有进有出,从而确保库中的人才最为出色,确保企业对人才投资的准确性。
清楚地沟通选拔的标准和流程 这样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透明公平的文化,看到努力的方向和未来的前途,从而充满动力。当员工不了解这些时,他们通常不信任企业。对于高潜力人才,企业也要清楚地沟通他的强项和弱项,以及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以免他的期望和企业的安排出现巨大的落差。
开发针对性的培训体系
明确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现了高潜力的人才后,企业必须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包括课堂学习、在线学习、360°反馈、行动学习项目等。虽然这部分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只有大约20%(其他部分来自实际工作中的历练),但这些培训课程一方面可以影响人才的价值观和能力,使之更无缝地融入企业的文化和整体发展战略中;另一方面,经过系统化培训的人才可以更从容地面对挑战,从而避免被“拔苗助长”的风险。
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都为员工提供一些培训课程,但培训的定位是否明确和系统化,是否符合人才的需求,高级主管是否积极参与,培训方式是否合适,培训后如何满足人才的更高期望等问题却没有考虑周全。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企业,通常它们的培训体系能够做到:
针对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设计培训项目 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出来的人方能功力扎实、能力平衡。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员工将培训当福利,反而达不到效果。惠普、壳牌和TNT在人才进入公司的最初几年就提供专门的培训,让他们对公司不同部门的运营有广泛的了解。在人才成长为管理者后,IBM、ABB、惠普为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提供了不同的培训项目,提高他们的软性管理技能。
投入充足的资源开发多种学习手段 为人才搭建稳固的学习平台,结合在线学习、课堂培训、经验分享、自我学习、教练反馈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提供内部培训机会和外部的培训资源,让人才更有效地提高能力。
领导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好的领导都应该是好的老师。他们不仅可以讲授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可以和人才分享他们在经营管理中获得的经验。通过这种方式,领导者为人才树立了活生生的榜样,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层层传递着公司的企业文化。
培训和实践有效结合 有效培训的内容不能脱离企业运营的环境,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最佳实践企业在设计培训项目时就包含实际运用的成分,让人才通过特殊项目、工作组等强化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企业也能迅速从人才完成的项目中获益。
选择最佳的培训时间 当人才的职位或工作有变化之前,这是最好的培训时间。通过这样适时的培训,人才习得了新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并能够马上学以致用。提前培训或错过了培训时机,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清楚地传达培训的目的和期望 有些企业为人才准备了美妙的发展蓝图,却没有和人才及时沟通,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最佳实践企业通常都会由人才的上司、负责他职业发展的主管或人力资源部和他保持沟通,将人才个人的发展计划和企业对他的期望有机地对接起来。 提供实践锻炼的发展机会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干中学”是人才成长最快捷的方式。赋予人才新的工作职责、更广的工作范围、更艰巨的任务,可以激发人才的潜力,加速他们的成长和成熟。但企业在给予人才挑战时,必须提供及时的培训支持与工作辅导,以免“拔苗助长”,例如,由直属上级对他进行日常指导、为他指派导师,从而为人才提供安全网,避免人才成长止步于严重的挫败感。此外,为了给人才提供更全面的发展视野,企业还必须克服“山头主义”,让高潜力人才跨部门、跨事业单位或区域流动。
提供高影响力的发展机会 对于高潜力人才需要发展的领域,赋予他这种机会,对他的成长有相当大的帮助。有些企业要培养未来的总经理,但却没有给候选人提供不同职能的工作轮调和管理员工的机会,这样他的成长就很有限,一旦真的坐上总经理的位置,就可能左支右绌,力有不逮。
充分利用多种实践锻炼的机会 例如,跨业务部、跨地区、跨职能的工作机会有利于人才了解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培养全面管理的能力,并建立宽广的人脉。特别项目或任务小组等短期项目,是人才在常规工作之外的任务,可以帮助他迅速了解其他职能领域,在公司内部有更高的曝光率。再比如,给予年轻的高潜力人才职业见习的机会(担任总裁助理等),可让他了解总裁的日常工作,学习总裁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技能。此外,跨价值链、跨区域的人才互换,这种安排有利于双方人才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全球化路线的公司,还可以实施人才海外派遣,以培养他的全球视野。
建立可量化的评估体系
人才培养必须定期回顾,并且对关键的业绩指标进行跟踪和评估。这会加强企业各层级主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切实贯彻执行,避免主管只顾忙于短期业务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长期的人才梯队建设。
一些针对主管经理的衡量指标包括:主管人员的管理能力(根据直接部属的反馈)、领导力的有效性(根据员工问卷调查,以部门反馈为单位)、能否培养本地人才接替外派人员、向其他部门输送的人才数量。
针对公司/事业部的关键业绩指标包括:按照接班人计划继任的高潜力人才数量、关键员工留任率、内部应聘和外部招聘员工的比率、人才本地化的比率、关键岗位接班人的比率、已经达到继任要求的人才等待被提拔的时间,等等。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才管理有助于提升组织的绩效表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忠诚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领导层必须躬身参与其中,切实将其提升到组织未来发展的层面上,这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