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促销产品
在促销中,价格只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之一,产品才是根本。产品选错了,无异于舍本求末。
1.应尽量选择需求弹性高的、差异化性的产品,如季节性产品;
2.应尽量与竞品在品项和价格带上错开,以求市场空间的最大;
3.应选择库存充足的产品,以免断缺货影响销售;
4.参与特价促销的产品比较多时,一定要注意规格、价格带的有机组合等,否则,极有可能变成企业内部自相残杀,此消彼长。
选择恰当的门店
尽量选择人流量大、门店生意好、区域辐射范围大的门店,或者选择周边消费群体购买力较强的门店,如厂矿、企事业单位、商务区的门店。另外,要根据门店类型选择恰当的产品。商圈店、社区店、校园店、旅游店对产品品项和规格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卖东西得选对地方卖,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但容易的道理不一定就得到普遍的执行。
找准时机和由头
尤其在重大节假日或商超搞店庆时,一定要比竞争对手提前启动市场,抢占消费者库存,抢得销售先机。并且,特价促销一定要有恰当的由头,如“回馈顾客”、“店庆感恩”、“国庆促销”等。由头一定要说得真实、讲得诚恳,防止消费者产生厂家因为产品滞销或质量不好才搞特价促销的想法。虽说都知道“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但在贪图便利的心理下,能有个看似恰当的理由,消费者往往就愿意“上当”。有了由头,就必须积极宣传,在特价执行前和执行中,要尽可能地提高促销信息的覆盖面和到达率。DM、POP、爆炸性价格牌、插卡、跳卡、门店水牌、超市广播等,都是很好的传播媒介。
打好促销组合拳
在相同的营销重点组合下,不同的特价幅度带来的销售增长边际也是不一样的。
1.“堆头+POP+特价专用告示牌(标注原价和现价)”的合力效应远远大于单一“特价”;
2.在同样的正常让利幅度下,“降价+人员促销”则要比“降价+店内宣传”的组合更具有合力效应;
3.在相同的“陈列展示”下,降价15%比降价10%带来的销售增长幅度一般会大于特价增长的幅度(即5%);
4.特价执行时,一定要标注原价和现价。不要小看这一小动作,这对临门一脚的销售达成作用很大:标注原价和现价后,销售一般会增长20%左右。
多让利消费者,少让利终端
特价促销前,销售人员一定要考虑到终端的加价率规则,务必求得特价促销期间的终端加价率低于原加价率。有些终端,在厂家大幅让利后,可以只加1毛钱或平抛,通过这种惊爆价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更多时候,终端为了提升自己的利润,常常会吃掉厂家的让利。这显然对拉动终端消费不利。
重视品牌传播和形象建设
特价促销期间,要加强与消费者关于价格让利以外的沟通,不能一味地强调价格优惠、让利幅度,一定要传播品牌核心价值或产品的核心利益、特点等,让消费者除了感受到价格优惠外,觉得产品也很不错。例如,某蛋糕企业新品上市时,导购介绍的第1句话就是“XX蛋糕产品,现打特价,原价8元,现价6.9元,还赠送XX礼品。”请问:你要是消费者,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商家很“低俗”?
因此,产品推广工作一定要拟人化。消费者买东西就像选配偶,单纯为了钱的组合,过分强调物质诱因,其长期性可想而知。这就需要企业里负责企划、产品或传播的人员制定系统的终端传播规则,规范终端传播。
确保产品卖对人
最怕的是不清楚你的产品有什么特点、定位核心群体是什么,也搞不清楚消费者为什么买你的,又为什么不买你的。如果最终消费者大部分都是你的核心消费群体,哪怕每次交易量不大,但只要有一定的市场,“雪球”也会越滚越大。
促销期限不能太长
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周期,特价执行的时间跨度在15天内为最佳。特价促销时间越长,产品恢复到正常价格后就越难动销。
压货要合理,不可透支未来销售
特价期间压点货很正常,但是要适可而止,否则就物极必反了。因为过多的库存会让终端、经销商感觉这个产品不好卖,下次备货时自然就慎重。另外,多余的库存要么退回公司,这会有损失,比如产生的物流费用;要么再次处理,这样又会使品牌形象打折,逐渐沦为“处理品”。这就是典型的“备货悖论”。
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厂家要根据产品不一的生命周期,确定不同推广策略组合。特价促销只是推广策略之一而已。比如,自然动销很好的产品就应尽量少做特价,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另外,要根据竞争导向,确定商品组合,是利润型、冲量型,还是阻击型,不同定位的产品承担不同的使命,延伸到特价促销上的侧要决也不一样。
固然,不管在促销中还是在促销后,都要确保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如果发生质量等问题,应积极解决、快速沟通,以消除误解和消费者成见,永远不要忽视口碑传播的威力。(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