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网-精英专访】2005年7月,当听到出口欧洲的遭遇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消息时,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大吃一惊:“我们的鞋子这么便宜卖给人家还不让卖,贵一点的反而还能卖?”当时的王振滔怎么也没有想到,从那时至今的7年间,他将历经一审败诉、二审再诉等种种艰难过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中,并肩作战的企业也从120家变成30家、5家,最后只剩下自身一家孤身作战……
奥康董事长王振滔
对绝大多数微利的中国外贸企业来说,这无疑是被对方掐住了最为紧要的命门。
“反倾销躲是躲不过的,只有不满和抗议也是没有用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正面应对。”王振滔觉得,如果一味地默认、忍让,两年后可能会面临更高额度的反倾销税,那时中国在欧洲市场上就更加困难重重了。“但欧盟是如此强大的一个对手,而我们只是一个中国民企,这是一场鸡蛋与石头的较量。”
此后,欧盟反倾销对中国鞋业的打击“立竿见影”。在欧盟对我国皮鞋正式征收16.5%反倾销税的第二个月,温州对欧盟出口皮鞋类产品共430批次、243.78万双、出口额2147.09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2.71%、37.8%和19.8%。其后,很多中小制鞋企业就已经接不到订单了。
中国皮革协会的介入和上百家鞋企的响应让王振滔有了些许信心。2006年5月18日,百家中国鞋企代表在重庆璧山发表中国第一个抗议欧盟鞋类反倾销宣言——《重庆宣言》。企业家们决定通过发起对欧盟理事会提起诉讼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2006年12月底,递交状告欧盟理事会的起诉书,温州泰马、广东南海金履、广东万邦和新生港元等4家企业跟进。漫长的诉讼程序也由此正式开始。
王振滔说:“输了也是赢,赢了更赢。为民族品牌的尊严而战没有输赢。我们是为整个中国制鞋行业打这场官司的,我们是为中国的几百万制鞋工人打这场官司的,我们是为中国鞋业的明天打这场官司的。我们当然很想打赢,但就算是输了,我们也让欧盟国家听到了中国鞋企抗辩的声音,也让世界其他各国听到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声音。”
2010年,最初并肩作战一起诉讼欧盟的120家鞋企在漫长的拉锯战中也变成5家。一审诉讼的结果也于2010年3月下达,欧盟法院驳回奥康等5家鞋企的诉讼请求。
一审败诉和延长反倾销税的消息再次打击了中国鞋企。看不到头的诉讼程序是否仍要继续?很快,5家企业中的4家选择了退出。毕竟,没有人愿意继续看似“无望”的前途。
“诉讼费差不多花了三四百万元。”奥康相关负责人王海龙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时面对其他4家企业的放弃,奥康确实有了一些犹豫,不知道再上诉会不会打赢。毕竟这个案子已经耗时不短、花费巨大。另外4家企业采取最终放弃的方式其实也是感觉到胜诉无望,他们不愿意再继续投入资金和精力了。已经打了6年的官司,如果还不能打赢,值得吗?”
奥康选择了单兵突击。
值得吗?王振滔觉得值得。在他看来,这场旷日持久的应对反倾销之战就像一次马拉松般的长途游泳,刚开始自己像年轻人一样热血沸腾,在大家的相互激励下就领头冲下了海。不料,100多个嚷嚷要一起游泳的企业家减少到30个,最后真正跳下海的变成了5个,再减少到自己一个人。
“无论结果如何应在法律程序上走完。”面对公众,王振滔明确表态。
这份坚持让奥康笑到了最后。2012年11月18日,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收到欧盟高等法院于11月15日下达的判决书,裁定并推翻了欧盟普通法院作出的一审裁定,高等法院认为一审判决不当,欧盟将赔偿奥康诉讼费500多万元人民币。王振滔说,自从收到这份判决书后,他的个人手机就一下子接到了200多个祝贺的电话。
“过程太漫长了,等到最后胜诉结果反而内心很平静。”47岁的王振滔感慨,这场诉讼耗时之长,感觉自己也从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这就像我们领头带着几个人去游泳,结果回头一看,跟着的人都没了,但是我不能跟着往回游了……”
最终,王振滔独自上岸。
虽然胜诉给奥康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并不多,但喜悦仍然写在王振滔的脸上。在公司大楼的门口,庆祝诉讼胜利的大红横幅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在制鞋的生产车间,工人们也在小声地谈论着这个消息所带来的效应。
此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也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该判决能起到示范作用,提振了中国企业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也限制了欧盟委员会滥用反倾销措施,滥用自由裁量权,警示欧委会不仅在市场经济待遇的法律适用问题上,在其他条款的适用上也要严格依法公正行使其行政权力。
“取胜的关键还是在于对初审结果的正确判断。”奥康宣传策划部经理王海龙对法治周末记者说,“董事长王振滔的性格有坚持到底的一面,在与律师充分沟通之后,他认为有胜诉的法律依据,就选择坚持依法抗争。”(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